【甘快看】甘肃新媒体集团特别策划丨水润东乡
栏目:业界资讯 发布时间:2024-08-22

  【甘快看】甘肃新媒体集团特别策划丨水润东乡7200多公里的管线,蜿蜒穿行于这里的梁峁和沟壑之中,603座调蓄调压水池,则如一颗颗绿宝石,镶嵌其间,串起清澈干净的自来水,稳稳地到达每一户人家里。

  这里是东乡,曾经“上去了一山又一山,大山里转了八十道弯;找了一年又一年,找不到一眼吃水泉”

  东乡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交汇地带,全县海拔1735-2664米,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破碎、分散的地质环境,境内分布着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被称为“地球的肋骨”“大山聚会的地方”。30多万东乡群众如同漫天繁星,分布居住在这些梁峁和沟壑之中。

  黄河、大夏河、洮河、广通河,四条河流紧紧环抱着东乡,全县过境水量高达289.6亿立方米,但利用量仅为3200万立方米。四周低中间高的特殊地形,使得吃水问题成为长期困扰东乡百姓的一大难题。

  在东乡人中间,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借油可以商量,借水的话你就没把我当朋友。”虽然听上去有点夸张,但却真实道出了这片土地上东乡群众深深的无奈。

  在那些日子里,人们经常要到几公里外的山泉里取水,人背驴驮,两三个来回,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全搭进去了,耗时半天取来的水,也就勉强供人畜吃个两三天。遇上特别干旱的年份,附近的泉水干涸后,只能去更远的地方挑水拉水,在运水途中不时发生意外甚至有人失去生命。如此大费周折、长途跋涉背来的水,水质还没保证,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后才能吃喝米博体育官方网站入口,经常是一缸水半缸泥。

  2023年3月2日,记者来到东乡县锁南镇毛毛社区一组村民马牙古家里时,他和大哥马黑麦一起盘腿坐在炕上品着东乡人钟爱的春尖茶。

  马黑麦回忆说:“那时候家里要是办个事,招待乡邻亲友们吃饭,水的问题能把人愁死,经常要提前几天去拉水。”

  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是一个自力更生找水吃的阶段。筑堤坝、挖水窖、打机井,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尽最大努力调度地表水、积蓄天上水、利用地下水,东乡县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些许缓解。1979年到2004年的25年间,东乡在国家和省上各类专项资金的帮扶下,开展“121”雨水集流工程,发动每户人家建成一个不小于100平方米的集流场和两眼水窖,尽量实行人畜分饮,有效缓解了当地群众的吃水困难。

  2004年和2009年,水利部、原卫生部先后两次评估后,将东乡与全省很多地方一道,纳入国家统一改善规划。2005年起,省委、省政府连续9年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民生一号工程”,推动全省建成集中供水工程6069处,水窖、小电井等分散供水工程8万多处。经过这一阶段的不懈努力,甘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2004年底的25.8%提高到80%,大部分农村地区群众都能吃上自来水了。

  2013年2月3日,习总翻山越岭,沿着尘土飞扬的山路来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在村民马麦志的家里,他深情嘱托:“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2013年以来,东乡县累计投入资金6.3亿元,先后建成河滩大塬、董岭、中西部等8座水厂,埋设自来水管道7200公里,建成调蓄调压水池603座。尤其是从2019年开始,东乡县集中利用两年时间,全力以赴开展了冲刺清零行动,把农村安全饮水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采取新建、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建设和管护模式,把打通“最后1公里”供水管网作为核心任务。经过两年的清零攻坚行动,解决了最后一批1.97万户、10.2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千百年来困扰东乡群众的吃水难问题彻底成为了历史。

  截至目前,全县集中供水率达99%,农村人饮入户率、供水保障率分别从2014年的65%、63%提高到2023年的98%、95%以上,均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为了让这项民生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在最后的攻坚阶段,除了各级主管部门和督查组对施工全程跟踪督导外,还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各乡镇、村组建了由包村人员、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的村级质量监督小组,各级监督人员人手一根2米长的标杆,随时测量深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确保开挖管道符合标准,被誉为“小木棍”撬动“大监督”,为全县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实施创造了有益经验。

  今年36岁的东乡县水务管理中心副主任赵英祥,既有对东乡吃水难的亲身经历,也参与了攻克吃水难的每一场战斗。

  赵英祥的家在那勒寺川,那里有一条巴谢河,他家住在河谷附近的台地上,当时主要通过小电井吃水。相对来说,这里属于全县吃水较为便利的地方。

  “但是我小时候去住在汪集镇池沟村下池沟社的舅舅家玩时,就经常牵着毛驴帮他们驮水,”赵英祥说,“虽然那时候年纪小,比较贪玩好动,也喜欢跟着大人们去取水。但现在想来确实辛苦,那里山陡路窄,来回需要一个多小时,一路上充满了艰辛,遇到雪天路滑,就变得更加艰难”,赵英祥回忆。

  或许是命运使然,20岁时,赵英祥顺利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就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后的他,除了在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有过短暂任职经历外,几乎都在和供水相关的部门工作。可以说,他亲眼见证了东乡攻坚供水难关最主要的几个阶段。

  尤其是2017年起,赵英祥先后在县城乡供排水管理局、县水质检测中心及县供排水服务中心等单位任职后,用他自己的话说脚步踏遍了东乡每一条山峁、每一道沟壑。“每一座调蓄水池、每一条管网、每一个终端阀门,我都记得它们的位置。”

  “我们这里地形复杂,供水落差大、扬程高,为了确保所有人家里的水都有足够的压力,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合理规划,建成了22座提水泵站、6座加压泵站,”赵英祥说,“为了保障极寒天气里外露水龙头结冰后乡亲们的用水,我们又在每一户人家的阀门井里安装了软管,这样就确保始终有一根管道是畅通的。”

  遍布东乡县境内的1750条梁峁上和3083条沟壑里,8座水厂、22座提水泵站、6座加压泵站、603座调蓄调压水池、2500多座阀门井和7200多公里管道,将纯净甘甜的自来水送到了东乡人的门前屋内。

  如何有效管理这个庞大而又分散的供水网络?如何及时排除边远地区的供水故障?如何观测和控制调蓄调压水池的水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东乡县水务管理部门细化思路,积极探索。经过不断测试和完善,一套自主研发、符合东乡供水管理实际,投资低、超实用、易维护,集用户查询、实时监测、远程控制、微信缴费、管网信息维护、投诉事项反馈处理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东乡县城乡供水管控一体化系统”成功上线。这套系统实现了全县一张网管理、供水设施远程监控监测、群众反映事项线上线下闭环处置、应急抢修物资统一管理等相关功能。

  据东乡县水务管理中心主任马占祥介绍,按照“全县一张网、供水一家管、城乡一体化、管理信息化、考核科学化”的思路,东乡县构建了县有管理中心、片有管理站、乡有管理所、村有水管员的四级管理模式。设置公益性岗位,严格选聘标准,从具备相关供水管理工作经验的当地群众中择优选聘录用乡村两级水管员301名(其中村级水管员229名),组建了基层供水管护队伍。依托这支队伍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大大提高了供水设施抢修效率,实现了小修不过夜,大修连续作战直到通水,有效保障了全县的供水安全。

  马什艾布是毛毛社区的水管员,负责这里250多户人家的供水安全和故障维修。记者在他随身背的工具包里,看到里面装着常用工具和一些小配件,“这些都是寒冷天气下容易冻坏的配件,我把它们随身带着,这样就可以节约维修的时间。”他冬天开车,夏天骑摩托,保证小修不过夜。

  锁南供水站站长王晓琴说,全镇共有像马什艾布这样的水管员11名,他们有各自的片区。“村民的供水出现问题时,他们大多数会直接打给水管员,因为他们都是同村人,互相之间都很熟悉。遇到较大的故障,我们会迅速调集全镇的水管员,从应急库里拿上设备和配件后全力抢修,直到供水恢复正常。”

  依托东乡县信息化供水管控系统和智能水表,群众每个月用了多少水清清楚楚。东乡县自主开发的移动式微信缴费终端机,让群众可以在家门口缴费,公开透明,省时省力,让大家用得明白,用得舒坦。

  如今的东乡人,尤其是东乡农村居民,在一天的辛劳过后,不仅不用担心家里的吃水问题,回家后还能美美地洗上一个热水澡,洗去满身的疲惫。

  在村民马牙古的家里,记者看到,自来水不仅通到了厨房里,还通过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后,通到了他家的卫生间里。

  马牙古在火红的炉子上用一个干净的铝壶烧水,用极具东乡特色的盖碗给记者泡茶。看着滚烫而又纯净的自来水,冲得盖碗里的茶叶上下翻飞,马牙古的大哥马黑麦感慨地说:“放在二十年前,这种日子我是想都不敢想。”马黑麦回忆说,以前背来的山泉,水质没法保证,水里还有寄生虫,孩子们都每年都要吃打虫药。后来收集的窖水,虽然看上去干净,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吃了以后总是肚子胀。他热情地招呼记者:“现在这个茶你放心喝,我们的水和你们兰州的一样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